内容回顾
??瑞云峰杂说(一)
??瑞云峰杂说(二)瑞云峰的石性特征
瑞云峰被誉为四大名石之首,绝不仅仅是因为其沧桑传奇的经历。瑞云峰连座总高6.3米,虽没有留园的“冠云峰”挺拔、灵动,但其正面造型对称端庄、气宇轩昂,具有一种威严的皇家气派。瑞云峰石高5.1米,宽3.5米,厚1.3米,其高宽比为0.,接近黄金比0.,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园林立峰通常有五个要点:位置、朝向、高度、底座、背景,底座是供石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雅石的底托、盆景的几架,好的底座可以突出和强化峰石效果。瑞云峰底座高1米多,长近3米,腰部有天然凹槽环绕贯通,绝似须弥座,真天作之合,为瑞云峰增色不少。瑞云峰表皮风化苍老,孔洞大小参差,沟壑变化丰富,外轮廓节奏感强,太湖石特征典型、明显,堪称苏州古代太湖石之代表,明人张岱称之为“石祖”。“太湖石”的称谓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不是自然科学的划分,就如同“哈密瓜”不一定产自哈密,“荷兰豆”也并非来自荷兰。广义上的“太湖石”,在园林、赏石界泛指灰白色有孔洞的石灰岩,除了太湖流域,广西崇左、浙江长兴、安徽巢湖、山东费县等地都有出产,尽管这些石头各自都有其地域性名称,一般统称作“类太湖石”,以区别于浑厚的灵璧石和俏丽的英德石。如果将从南到北的类太湖石作个比较,广西太湖石、苏州太湖石、山东纹石、河北象皮石,会发现一个现象,越往北石头的孔洞越大、数量越少。广西、广东的石头洞多纹密,所以小石也玲珑剔透,除了大型景观石,还可以出产很多案头雅石精品。▲广西湖石小品,其玲珑剔透的孔洞,层层递进的层次是苏州太湖石所少有的
而河北象皮石,洞少且大、少有沟槽,米以下的石头几乎没有孔洞,给人的感觉是雄壮大气、浑厚朴实。▲山东费县奇石城的山东纹石
▲河北易县的象皮石,基本上没有孔洞
苏州太湖石大小洞兼有,但并不细碎,除了石质因素外,气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苏州地理位置居中,兼有南北两地的气候特点,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则既有雨雪也有冰冻。据《吴县志》记载,年1月13日,苏州最低“气温降至-14℃,运河冰厚”;年1月31日苏州气温低于-10℃,太湖结冰封湖长达半月之久。冰的膨胀会破坏掉湖石一些纤细的孔洞结构,从而贯通成较大的孔洞沟槽。再者,石灰岩疏松的表层和构造则容易渗水,冰冻后粉化脱落,这种情况在两广地区则不会出现,所以两广太湖石表皮普遍光滑于苏州太湖石。另外,由于太湖水浅,风对湖水和湖沙的搅动充分,特别是出产太湖石的西山岛东南沿岸,侵蚀主力风暴流使薄层湖水产生环流,对湖底和湖岸进行侵蚀、冲刷、浪击、沙淘,细碎的孔洞不易留存,从而导致苏州太湖石孔洞沟槽丰富而不琐碎,兼具了南北湖石的特征。这就是太湖石“颇多伟观,鲜有小巧可置几案间者”的原因。当然这只是笼统地说,自然界中岩石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极为复杂漫长,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小气候、小环境中,也会出现一些例外。自米芾提出“瘦、皱、透、漏”后,代表“透”和“漏”的孔洞,就成了太湖石的重要标志,但也不是说孔洞越多越好,一味地追求洞多孔密、蜂窝蚁穴,就会滑入庸俗、病态一类,有怪异无美感,虽难得却并不可贵。▲某公园中的类太湖石,虽然孔洞多,但缺乏美感
以现代的赏石审美,太湖石的孔洞要有大小、聚散、明暗、多形;传统石还要求“云头鱼尾”,外轮廓要有起伏变化的节奏;前后孔洞沟壑要有递进层次;最好是天然无伤、四面可观,遗憾的是苏州现存古园中的太湖供石(特置石),大多只能单面欣赏。相对于瑞云峰5.1米的高度和正面丰富的孔洞,其前后层次不够,两侧效果一般,背面尤不足观,这可以说是苏州太湖供石的通病。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五峰园的“五峰”,狮子林的“象形峰石”,怡园的“东安中峰”等大多如此,这是由于苏州太湖开采时大多有“根”。我们从瑞云峰背面的凿痕可以看出,当初瑞云峰是正面朝天的平躺状态,采挖时为水平断取,目前在石公山南岸,还能看到一处横卧有根的太湖水石。▲太湖西山岛石公山水际原生湖石
至于有文章说开采前的谢姑石“有若两女娟好相对立者”,这只是文学性的比喻,不可当真。太湖石垂直站立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因为有孔洞石头的结构非常脆弱,极易在地震或台风中崩塌。所以自然界中不存在头大脚小站立的原生太湖石。即便是苏州园林中的人工立峰,如果没有不断的加固维修,最多几百年也终将倒塌,只不过相对于人的几十年寿命,立峰似乎是“永存”的,而对于太湖石3亿年的形成,则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瑞云峰的修形和雕凿
明人徐树丕在《识小录》中记载,陈霁在将瑞云峰运回上堡家中时,风水先生说其形状“类火形,不利宅主,遂断去六、七尺”。根据对瑞云峰的现场观察,石两侧及顶部边缘确有人工痕迹,西侧上部平直,雕凿痕迹尤为明显,有可能是当初截石断口所在,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瑞云峰,应该是原石的一部分。▲瑞云峰西侧上部断口平直
徐树丕还言,石上刻有“臣朱勔进”四字,今则不见,应该是在修形时一同截去,或是被有意打磨掉了,毕竟朱勔是北宋的“六贼”之一,又被皇上砍了脑袋,每日面对奸臣的名字,在苏州人看来实在是“触霉头”。“徐树丕是徐氏族中人,称徐泰时为远房祖父,陈霁则是他祖母的祖父,徐树丕是从祖母那儿听来陈家的历史可信度较高”。现在的瑞云峰看起来头尾俱全、外形完整,已经看不出新茬断口,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雕凿和岁月的打磨。另外,其前后贯通的孔洞和边缘呈“3”字形的曲线轮廓,也是人为加工的结果,在这方面苏州石农有很高的水平。▲瑞云峰东侧人为加工的“3”字形的轮廓
▲瑞云峰西侧加工而成的孔洞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微有声,宜叠假山”。古人采挖、运输大型湖石非常不容易,有的石头光探挖就得数月,断取、搬运过程中风险又极大,碰伤、断裂在所难免,“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远必有损折之虑”即言此。如果过分追求石形的完整,舍弃不用,则前功尽弃,代价太大,所以石农多随形就势,雕凿加工而全其美,其方法类似于今天的根雕:七分天然,三分人工。仔细观察苏州园林中的名石你会看到,有些孔洞洞壁平滑、造型呆板,明显是人为加工而成,例如五峰园中的五老峰,狮子林中的象形石等。▲五峰园的供石,从背面可以看出,孔洞全都是加工而成
▲五峰园的供石,孔洞有明显的加工痕迹
许多看似天然的孔洞,都是利用正面沟槽深挖凿通而成,有的供石甚至已经断为两块,仍然拼接修补后立于园中明显位置,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看轻它们,因为这些供石除了有景观价值、审美价值,还有文物价值,犹如碎为数据块的《瘗鹤铭》,丢失后四十回的《红楼梦》、烧成两部分的《富春山居图》。老伤旧残是岁月的痕迹,也是故事的一部分,有的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我们看瑞云峰北岸露台石栏杆,虽已残破斑驳,甚至断裂缺失,却为瑞云峰增加了年代感,不但没有影响整体效果,反而是景区的一大亮点。在我经眼的造园史料中,从没发现古人对“原石”有苛求,反而津津乐道“加斧凿作玲珑意,又剜石面作弹窝纹,炫不识者或得善价”。现代由于电动工具的完备,任何形状的石头都可以加工出来,故赏石不再单纯以造型奇特为追求,而是崇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讲究造化手笔、妙趣天成,动过手的石头再好也不入品,这体现出古今在赏石理念上的差异。瑕不掩瑜
之前从资料上得知瑞云峰的总高为6.3米,相当于现在两层楼的高度,想象中应是非常震撼,第一次面对瑞云峰时,其造型之奇绝,皮色之苍古,气场之霸气,的确名不虚传,非现场不能感受。唯独并没有想象中的雄伟高大,一些景观细节的处理也不敢苟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权当鸡蛋里挑骨头:1、根据民国时期老照片,瑞云峰依然如故,池岸假山基本也是原构,有小部分增加和改动,如瑞云峰北侧增叠一组山石,西岸山峰比老照片高出不少。▲民国时的瑞云峰
▲民国时的瑞云峰全景
池岸假山为同、光时期风格,东侧较佳,但立峰稍多,有添足之嫌;西侧假山体量较大,似喧宾夺主。整体效果略显琐碎零乱,镶石、勾缝不到位,或是堆叠时本为如此。苏州湖石假山从来不乏巧搭悬挑、玲珑曲折,而每病于花活炫技、啰嗦小气,此为一例。▲瑞云峰水池东侧排队林立的供石
▲水池西侧的假山
、从清代织造署图可以看出,当时瑞云峰立于封闭小环境中,障景是江南造园的一大特点,园越分越大,景越隔越多,阻挡视线才能诱发想象,一览无余便是直白无趣。清代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中做江南小景,都是采用大园套小园的方法。如今作为校园环境,不可能再砌实墙将瑞云峰封闭,现在的绿化围合也是很好的解决办法。问题是绿化的数量和厚度明显不足,南侧作为瑞云峰的背景,树木尤其偏少,水池东南角严重泄景,一眼望尽校门行人进进出出,常使观者“出戏”,破坏了赏石意境和思古幽情,能否考虑在山石小桥后安一亭,再补充些密叶乔木,以增加瑞云峰背景的层次。3、池西侧步石距离偏长,人走起来脚步局促,极不实用致使步石旁边已经被踩出了一条土路,可见设计之不合理,建议在步石中途增加驻足铺装,以缩短步石总长度。▲步石旁边已经踩出了一条土路
另外,步石板岩单薄轻飘,不够沉稳,几何矩形又太过人工,与瑞云峰千年文物、湖石泰斗的地位极不相称,宜选用同类自然踏石,大小相间、深埋浅露,以增加步石的沧桑厚重感。露台西侧小路过于简陋,路缘石加菱形步石的做法,既不实用也不美观,为现代臆造。▲露台西侧的小石板路
4、瑞云峰西侧朴树次干横出疯长,干扰视线,影响整体画面效果。假山植物的配植和造型,对供石效果影响极大,但由于树木的渐进生长,又容易使管理者熟视无睹,从而忽略了对植物造型的修剪,这是现在园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留园的“冠云峰”已被浓密的早园竹遮去腿脚;五峰园的“三老峰”“庆云峰”被鸡爪槭遮挡一半,“丈人峰”仅露出头部;其他如拙政园、狮子林的供石也存在类似情况。▲待修剪的朴树
5、西侧假山中有两块立石,石身凿有脸盆大小凹坑,似以立峰底座弃石叠山,较为碍眼,应植灌木遮挡或以络石攀援覆盖。▲以底座石拼叠独立峰
▲以底座石堆叠假山山洞
6、水池西北角假山有一处“滳泉”,应是后人所为,且白色PVC弯头外露,破坏了幽静的环境。池东北角水管,不知为何接以简陋软管,且山石遮挡隐蔽不佳,有碍观瞻。
▲水池西北角假山上的PVC管
▲池东北角的简陋软管
池内东北和西南,各有一处溢水口,以两、三块山石包裹装饰,想法虽好,但两处山石体量、高度、造型雷同,堆叠手法也欠精细。
▲水池中用山石伪装的溢水口
7、池北两块“文物保护”碑严重抢戏,且与苍古的瑞云峰和石栏杆格格不入,建议改为卧碑较为适宜。也可考虑以自然湖石卧置,石面雕刻说明文字,则更加和谐自然,不露破绽。▲两座文保碑
8、瑞云峰水池为乾隆年间立峰时所建,古代做水池没有水泵供水,水池防水也没有好的材料和方法,所以水池常水位就是天然地下水位。就现状来看,瑞云峰安放的高度偏低,应该是依据当时水位标高而立。由于瑞云峰的正面朝北,主视面在北面原正寝宫(现长达图书馆)露台,根据现场实测,池岸低于露台60CM,池岸距水面又有Cm高差。▲瑞云峰景区剖面示意图
▲瑞云峰景区平面示意图
也就是说瑞云峰水淹线低于露台厘米,石底座顶面略底于池岸,观者从露台望去是平视,没有仰视效果,再加上池西供石林立,池东假山较高,不能充分体现瑞云峰应有的气势,我辈当引以为戒。然此为清代遗构,应尊重文物原状,不可轻易改变。▲从露台上看瑞云峰是下沉的感觉
9、年5月,山石韩第三代传人韩良顺受苏州园林处委派,对十中(时称“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假山进行初步整修,据韩良顺回忆,时瑞云峰周边建筑已荡然无存,水池轮廓尚在,部分驳岸山石塌入池中,瑞云峰安稳无恙,仅个别刹片松动。年,有关部门再次对池岸假山进行加固维修,年,又进行水池清淤,深挖池底,对瑞云峰底座基础进行了加固。近日(年6月),文保单位对原织造府门区古建筑进行维修漆饰,但愿借此机会也能对瑞云峰景区进一步完善。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又是中国园林的代表,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景观之精美、地位之显赫早已天下公认。太湖石不是苏州独有,但以太湖石造景肯定是苏州人的强项,如今著名古典园林中的湖石假山,几乎都是苏州工匠的手笔,改革开放后又走出国门,作品遍及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足见苏州匠师叠山技艺之高超。由此而言,一味点赞没有太大意义,提出几点矫情之见,实属班门弄斧,目的是希望苏州园林好上加好、精而再精,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赘语
十中为瑞云峰所在地,瑞云峰对十中的校园文化影响至深,其办公楼称“瑞云楼”,校刊名《瑞云》、《瑞云诗刊》。▲苏州十中的校办公楼——瑞云楼
▲楼内陈设的灵璧石
学生在此与瑞云峰朝夕相处,不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对古典园林和赏石的鉴赏能力,往届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礼物,很多都是景观石、标志石。▲苏州十中(振华)第届毕业生所赠“泰运石——童子读书图”
▲振华(苏州十中)校友会所赠“爱国奋进”标志石
笔者端午节前去十中,教学楼上挂着巨幅对联:今日粽米香,诸君妙手写文章,
应知瑞云皱漏透瘦神韵,岂空中飞来;
明朝风物美,各位健步走天下,
毋忘先生兼容并包胸襟,当终身追求。
以瑞云峰的“皱漏透瘦”,对先生的“兼容并包”,以石寓人,以形喻理,巧妙生动,情真意切,足见十中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培养英才的名校定位。瑞云峰历经沧海之变、兵火洗礼,看尽人生起伏、朝代更替,这尊万年石骨、千岁老叟矗立于此已40年,如今每天看着嬉闹的孩子们从面前雀跃而过,当是何等的安心与满足,石若有灵,应知这是它最好的归宿。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一共去过十中三次,前两次都是经园林部门领导介绍进去的,第三次因为有两个数据要现场复核,不好意思再去麻烦领导,但门卫认真负责绝不通融,后两个十中女生看我衣服被雨湿透,热心帮我量了一下尺寸,总算没有白跑。瑞云峰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在园林界、赏石界名气甚大,由于历史原因和学校安保的考虑,目前不对外开放,很多人想一睹真容而不能如愿。其实除了十中,苏州有古迹的学校还有很多,例如可以追述到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的苏州中学;原址为清代元和县县署的苏州第一中学;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苏州四中;前身为萃英书院的苏州市第五中学;惠荫园所在的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以及前身为东吴大学的苏州大学等等。这些学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建筑精美、环境舒适,文物古迹保存相对完好,围以高墙、藏于深院,实在可惜,是不是可以考虑像清华、北大一样,利用寒暑假搞个“假日名校游”,学生可以自荐参加社会实践,以志愿者的身份做向导或讲解,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又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扩大学校影响,还可以满足一下我辈石痴园迷的雅好,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免责声明
本文刊于《苏州园林》杂志00年第1期,作者:冷雪峰:北京山石韩风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叠山专家。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zfjyl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