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http://www.tlmymy.com/
山东省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论坛》杂志年第一辑,刊发了由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徐洁教授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培瑞撰写的长篇通讯,对巧家三中德育工作取得的成就进行专题报道。文章以“直抵心灵:点化与润泽生命”为题从学校创造魅力德育载体、寻觅德育之根、魅力德育分析与解读、德育改革风云的现实考量和化育精神五个方面阐述巧家三中“静、思、序、尊”魅力德育。
巧家三中居巧家县城之南,“采金江毓秀,聚玉屏厚重;抚文房墨砚,瞻魁阁古塔;登高致远,俯滇川袤野。”(梁余才校长作校园赋句)校园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屏风长廊,绿树繁花,移步换景,被誉为县内“山麓明珠,金沙景园”的公园式学校。
巧家三中是一所寄宿制中学。于年建校,现占地面积为亩,现有教职工人,40个初中班,学生人,,年初建高中4个班,学生人。
—年,学校连续四年获巧家县教育局“中考综合评价一等奖”;年2月,学校获昭通市教育局“届初中学业水平综合评价一类学校二等奖”,在全市综合排名第九名;年,学校获昭通市教育颁发的“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项目学校建设”优秀奖。
年上半年,市教育局组织对全市37所初级中学进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巧家三中被评定为唯一的一所“良好”等级学校,被确定为“昭通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年、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均名列全市前列。云南省40所“身边的好学校”之一;省30所中学“校风、教风、学风示范学校”之一。
方略首席专家冯恩洪教授两次考察后,作了如下评价“巧家三中堪称中国文化德育第一校,其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培瑞教授考察后评价“课堂这么精彩,德育这么出彩,震撼而悲壮”;山东齐鲁师范学院徐洁教授考察后评价“在中国教育界,北有杜朗口的开放课堂,南有巧三中的文化德育”。
以下为报道全文:
直抵心灵:点化与润泽生命
——云南省巧家县第三中学特色“魅力德育”纪实
云南省昭通市教育部门与上海方略教育在合力推进区域教育改革进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改革的重中之重。他们在该市巧家县第三中学进行了“魅力德育”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年11月,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校长观看了三中的课外德育发展活动后,激动地说:“想不到,在昭通这片土地上,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惊喜。这是一所阳光、有精神的学校。你们励志教育的《班级谱》是中国首创。你们是文化立校,精神德育值得向全国推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省战略研究室陈培瑞研究员说:“巧家三中身处深山峡谷,坚毅地将精神德育开展得这么出彩,悲壮!”
笔者经常深入学校采访,总觉得一些学校的教改停留在“模式”、“流程”等技术层面上,缺失了文化层面的东西,致使教改缺乏厚重感。
听说巧家县三中结合课程改革成功地开展了“魅力德育”,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我们一行盼望尽快成行,一睹风采。
年3月我们终于成行,汽车一路颠簸前行,蜿蜒盘旋,穿越崇山峻岭,来到传说中彝族六祖分支地,诸葛亮五月渡泸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巧家县城。这里群山巍峨,峡谷深深,一片堪称“桃花源”景色的金沙江峡谷“圣景”,赫然闯入我们的视野:巧家县第三中学。校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处处、一层层青石台阶和石墙镶嵌着一块块平地,在北方只能盆栽的袖珍橡皮树在这儿的石墙边、小路旁撒欢般地生长,宛如巨大的绿色降落伞。校园内一面面依山辟出的文化墙上书写着内容深邃、通俗亲切、文词优美、字迹清秀的温馨话语。整个校园充溢着紧张活泼、安静有序、蓬勃向上的气氛。
身临其境,发生在这里的各种富有创意的改革和“头脑风暴”,一次次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尤其令我们震撼的是几乎做到极致的“静、思、序、尊”魅力德育活动。
一、创造魅力德育载体:引领学生心灵感悟与融通
早晨8:10分至8:40分的大课间时间,清脆的下课铃声拉开了巧家县三中运动场大课间活动序幕。名学生从四面八方走出教室,又自动列队向操场进发,手中拿着课本或其他读物。有的在诵读学校编写的校园《三字经》:“进校园,服饰整。讲文明、爱卫生……”有的在背诵名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有的在背诵英语文章。偌大校园顿时沸腾起来。众多的队列向着同一个目的地汇集,像条条溪流汇入大海,场面煞是壮观。
沙场秋点兵,我们看到了全校余名学生的站姿横竖侧斜一条线,人的站读,书声朗朗,散发出浓郁的书院气息,返回途中又统一背诵,形成了“入场诵、站立诵、返回诵”的独特景观。当三千多学生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随着口令,大家相对而立,互行90度深鞠躬,互相勉励、相互问候。生态体验模式讲究互动陶养、群集共生,一个人鞠躬、两个人一起鞠躬、三个人一起鞠躬……三千多人一起鞠躬,现场效应绝对不同,文明的种子由此悄然地播种在学生心里。
《静思心语》是学校的原创性“产品”。心语的词句由梁余才校长亲自撰写,电视台专业人员录制成配乐文章,浑厚的男中音,并在合适的地方配有感情充沛的歌声,语言、音乐、歌声相互融合,经由扩音设备在操场上空播放,话音回响在多人的心中,有着穿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强大磁性和震撼力。学生全体紧闭双目,双手呈“心”状放在胸前,进入静思默想状态,静静地听、细细地想,学生们心潮起伏,有的热泪盈眶,泪水不自觉地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这种教育效果,远比班主任把同样的话在学生耳边叨叨上一万句要好得多。
《静思心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了让读者了解全貌,录全文如下: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静思的阶段。
首先,让心静下来,静下来,再静下来,慢慢双手合十于胸,闭上双目,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进入宁静、安然、思考的状态。
思念我们的父母。是父母,把我们从啼哭屎尿的婴儿抚养至今,是他们用无私的爱,呵护我们慢慢成长。此时,他们为了这个家,还远在他乡,顶烈日、扛暴雨,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拼命打工;还顶着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四处奔波忙碌,为我们无怨无悔的操劳。无论何时何地,父母时刻都惦记着在巧家三中读书的你,希望你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和同学相处,好好学习,长大成器,撑起这个家,撑起一片天空。孩子,请你学会感恩父母。
思念我们的老师。古人说,师者如父。老师为我们做了许多父母没有做的事。想想:老师的工作辛苦啊!每天起早入黑,都要好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值班,巧三中的老师大班额工作更艰难。善良的老师啊!整天陪着我们,时刻为我们的学习操心,时刻为我们的安全操心,为我们的吃住操心,为我们的明天操心。我们虽然不是老师亲生的孩子,但每一位老师都掏心的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德好,学习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尽心、尽责?这样爱生如子?是希望我们将来长成一棵大树。这和父母一样,是一种无私大爱、博爱。孩子,请你学会感恩老师。
思念我们的祖国。是祖国给了我们优越的读书环境,让我们能在巍巍大楼、窗明几净,宽敞雅致的校园里生活。祖国让我们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我们读书免去学杂费、教材费,免费住宿,让我们每人吃上营养餐,发放贫困生补助。请你学会感恩祖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长大后,回报社会,精忠报国。
反思我们的行为。古人说:每日三省其身。请你思考,我来三中干什么?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主动学习,大胆展示?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还有哪些方面要马上弥补?我抢时间,浪费时间没有?为将来,读书须“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遇到学习障碍时我坚毅没有?请你思考:追逐打闹影响他人没有?出行排队没有?做操怎么样?乱扔垃圾没有?穿戴整洁没有?被子折叠好没有?各种安全意识强化没有?孩子,粗鲁庸俗遭人鄙视,你语言文明儒雅没有?遇事冷静,你宽容、尊重他人没有?时节变化,你身体健康保护好没有?
孩子,要有抗挫、抗压的健康心理,立鸿雁志向,让内心强大,而不应该叛逆父母,叛逆老师,要青春阳光,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奋发有为。父母、老师、祖国是那么的爱我们,我们要永远爱父母、爱老师,爱祖国。长大后,报效为我们付出的父母、老师、母校和祖国。
聆听《静思心语》后,三千多师生伴随优美乐声,完成自创的动感十足,节奏明快的《中国风》课间韵律操。场面整齐壮阔,气势恢宏。三中操场,每天都在举行这种整齐、灵动、恢宏的“阅兵仪式”。
巧家三中的综合德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心灵的饕餮大餐。除了每早8:30的大课间,还有另外两项活动:一是凌晨6:30的集体跑步。二是每天下午或傍晚(秋季4:10、夏季7:00)的10+30模式课外德育发展活动。10+30课外德育活动,10分钟师生才艺展示,个性张扬,意气风发。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舞蹈内容多是他们自创自编的,还有乐器表演、相声、演讲,所选内容,极具传统文化特色。比如:《感恩的心》《书包》《青春作伴》,具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又不失青春活力。然后又是30分钟校园“激情励志跑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背景音乐澎湃激昂,庞大的阵容,震天的口号,整齐的方队,雄健的脚步,气势澎湃,震撼人心,让人兴奋。师生喊着号子,迈着步子,共同跑步,跑出一身微汗,跑出拼搏精神,跑出师生情谊。劳其筋骨,伤其体肤,强其意志。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与气势。壮观的校园激情励志跑步,让每位来自各地的观摩者热血沸腾,好想也融入队伍跟随节奏跑上两圈。
此外,学校还开展以“和谐、互助、尊重”为主题的“桃园德育建设”;还成立了《起舞》文学社,《奇思》科技社,《翩然》舞蹈团,《未来》读书社等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为壮观、最为动人心魄的综合课间大活动。
二、寻觅德育之根:走向精神濡染与道德内化的澄明之境
巧家县三中面对学校德育工作,也曾经沉陷德育困境。德育的根在哪里?梁余才校长常常反思:什么东西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入髓,触动心灵呢?他最后找到的答案是:唯有文化。文化是隐性的持久的,能潜移默化的产生精神内化。经过反复琢磨修改,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之中的巧家三中整体校园文化形成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鸿雁志向教育;二是静思序文化;三是《校园三字经》。
首先,开展学生“鸿雁志向”教育。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巧家县三中把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的理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立志,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构筑起坚固的“精神堡垒”,以精神作支撑,将学习活动变为一种精神追求。从而变“逼学”为“乐学”。学校撰写的鸿雁志向班级谱共48字,如我国古老的族谱排列。谱的每句均表达“立志、拼搏”的意思。每个字谱后加上“志班”二字,组合成诸如:“励志班、意志班”等班级名称。根据班级谱顺序,学校第1、2、3班,分别命名为“崇志班、尚志班、鸿志班”,依此类推。谱中48字往返循环命名,假如按每年招16个班计算,三年用去48个字,然后又从开首字循环。示例部分如下:
1崇志班2尚志班3鸿志班4雁志班
5立志班6意志班7明志班8轩志班
9坚志班10毅志班11浩志班12翔志班
13旷志班14高志班15远志班16大志班
33弘志班34扬志班35攀志班36登志班
37奋志班38斗志班39清志班40华志班
41育志班42豪志班43树志班44伟志班
45才志班46俊志班47涌志班48腾志班
鸿雁志向班级谱:
崇尚鸿雁立意明轩坚毅浩翔旷高远大
雄韬锐进舒展宏图承铭培修砥励拼搏
弘扬攀登奋斗清华育豪树伟才俊涌腾
由音乐教师雷开才谱写成“鸿雁志向歌曲”,并作校歌教唱。梁余才校长将《班级谱》写成书法作品或镌刻在学校操场的墙上,或悬挂于走廊等地,时时处处激励学生立志向上。
学校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古人立志的案例,如,万斯同闭门苦读、陆羽冲茶悟习文、少年包拯学断案等。让学生背诵立志名言: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有志者,事竟成等。学校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通过目标立志来坚定信心,激发热情,培养兴趣,产生强劲的精神动力,进而将动力转化为自觉、持久的学习行动。学校进一步把立志教育完善成“志气—志趣—志能”三要素,三者既是递进关系,又互为依存。志气引导学生立下志向,产生求知的源动力和驱动力;志趣是在立志的基础上,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志能是在兴趣的驱动下,发展智力,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
其次,创“静、思、序、尊”校园文化。
“静思序尊”文化的内涵:追求宁静、安静、冷静、干净的校园环境。崇尚思考,倡导善思、巧思、奇思,思创造奇迹,这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有序是人类文明的特质,序而高效,序而安全,序有视觉的美感。
梁余才校长为学校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寄语师生:“宁静的环境,淘洗浮躁,给人定性,给人思考,然后给人智慧。有秩序,知礼节,离文明越来越近。赠君云:宁静而致远,积思而鸿儒,有序乃尚礼。”七年级73班金春梅同学坦率地告诉我们:“校长寄语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梁校长的这一管理理念一一在学校得到了落实。我们看到,由于学生人人铭记“书院儒雅地,人多须幽静。请您缄尊口,休扰同窗人。”“养静”使得三千多学生的校园安静而整洁,而学生天性中的好动表现在了课堂上的读书声,课堂上的主动、大胆、肆意展示,尽情表现在各种课外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的青春活力在正当的渠道得到展现、挥洒,组建了各种社团、兴趣小组。学生在《起舞》文学,《美梦》绘画,《奇思》科技,《妙音》管乐,《翩然》舞蹈,《未来》读书社里酣畅,课外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开展《校园三字经》“诵经”活动。
巧家县三中《校园三字经》同样出自校长之手,内容如下:
进校园服饰整讲文明爱卫生
见师长真诚心先问好知感恩
同学处重礼让互相帮朋友情
课堂上勤动脑为将来求上进
课间操做认真开校会班风正
下课时不喧跑营养餐勿乱扔
放学后有序走出校门安全行
巧三中好少年培习惯成标兵
“校园三字经”内容简短,且通俗易懂,在各种集会中组织开展集体“诵经”活动。不仅每位学生会背,关键是每位学生内化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校园《三字经》做得到位,为此,学校设有一系列的检查评比制度保障落实。
第四,巧家县三中还采用“教法育人”。
在新课程改革上,巧家县三中围绕静思、善思、奇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思(思习—思究—思展)教学法”,教师个性化的“小组单元教学法”,共性的“分层提升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在区域内也起到引领和示范。
笔者随机听了施翔老师执教的《解直角三角形》、杨文英老师的《Whichsubjectdoyoulikebest》、陈艳老师的《愚公移山》等课。课堂活跃、灵动而高效,学生们时而沉浸于宁静思索,时而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时而纷纷举起林立的手臂,时而争先恐后跑向黑板展示自己,同学间互相帮扶,齐头并进……如此让人振奋的课堂教学氛围,与学校三思、小组单元和分层提升教学法息息相关。
这里课堂皆德育。有一种独特的课堂育人,教法育人的新思路。这践行着学校倡导的教师教学“育人功能大于考试功能”;“生活化情景化大于教材的条理化”;“寓教于乐大于简单道理”的理念。
该校三思教学法,在思究过程中专门设置有学生相互帮扶学习的环节。小组单元教学法每班组成8-16人学生教学团队,也称“先师团”,先师团成员在老师指导下对小组进行承包教学,因人定向,分别帮扶,兵教兵,兵促兵,整体推进。学生在“师与徒”的关系中,互助、合作、探究学习,相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延伸到生活、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纠偏作用。
而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运用分层提升教学法,采用“一盯二规;三测四鼓”的教法,即老师、同学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