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32474.html文/杨光写在前面的话:在前年的冬天,就想写一篇赶巴扎的趣事文字,酝酿许久。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难能如愿。在某团一场雨后的巴扎天里,凑了半篇文字,今日闲暇,终于完稿,以慰心中小结,欢迎阅读,点评,我和您一起学习。巴扎,是维语里的集市,赶巴扎,是赶集,也叫赶场。只不过是地域各别的原因,叫法不同罢了。可能还有更多的别称,是我所不知道的,暂且不论。以前的赶巴扎,会有很多的毛驴车踩着“嘎达嘎达”的步子,不紧不慢的从四里八乡赶来,大多是头戴小花帽的老汉赶车,时不时喊一声,“喝”(维语中对毛驴的吆喝声),听着吆喝音量声的高低,你都能听得出来毛驴车走得慢,还是走得快。毛驴走得快的时候,你是听不到吆喝声的。当然,特殊情况例外,要急着去办事,就得不停的吆喝,还时不时给毛驴抽打几下,加快毛驴车前进的速度。赶巴扎的时候,大多数人不太着急,毛驴车走的不紧不慢,车上坐着妇女,有的还带着小孩,天冷的时候还包裹着被子,有说有笑的一路赶来。你会想起来说:“哦!今天是周末啊,老乡们去赶巴扎了!”我在南疆赶过的巴扎,多数都是在星期天,一周只有一个,星期天到了,巴扎天就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现在赶巴扎,已经看不到毛驴车了,小汽车、电瓶车、三轮车把毛驴车淘汰的无影无踪。而骑车的赶巴扎的,大多是妇女或者老汉,从你面前急驰而过,留下车辆电机转动的尾声,渐行渐远。赶巴扎,是要从远一点的地方赶来买卖,是日用百货,蔬菜水果,鸡鸭鱼鹅,猪狗牛羊,服装鞋帽,一个百姓所需,便宜购买的场所。相对平时来说,逢集的日子,人多物杂,蔬菜水果之类,价格上会比平时便宜几分几毛的,买卖的多了,自然会省下或者是多赚点钱的,这也是赶集的诱人之处吧。我是喜欢赶巴扎的,只要有空,不是很忙,我都会去巴扎上转转。顺便买一些平常所需用的物品,或者是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等转完了,已是左手蔬菜,右手水果,或者別的东西,也算是满载而归了。年前的巴扎是很热闹的,人来人往,掺杂着小喇叭重复不停的叫卖声,商品价格的讨论声;熟人相见时的相互寒暄声;混合成一片杂噪的繁华,这是平时见不到的热闹,节后倒是平常,赶巴扎的人,往往会少很多。小时候,赶集的记忆是农历的单日,是家乡莲花镇逢集的热闹场面。莲花镇是天水地区的边缘,属于秦安县管辖,过了莲花镇,不出三公里,便是平凉地区,庄浪县万泉镇管辖地界。顺清水河过峡口村,向西,便是平凉地区,静宁县仁大镇的地界了。相邻两个地区,三个县域,都不太远,赶集的人们,把莲花镇的集市挤得水泄不通。尤其是农历五月初三、八月十三这两个节前的集市上,赶过节集的人,真是人山人海,你来他往,好不热闹。使我记得逢集的好处,并不是逢集的热闹,而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集市上的小吃,如果父亲去赶集,会带来两个酥饼,或者是几个人油圈圈(一种荞麦面油炸的食品),分给全家人分享。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常常会得到父母亲的偏爱,能多给一些吃。记得父亲为了煅练哥哥的胆识(那时哥哥十七八岁的样子,我记得不太清楚了),把家里养了大半年的猪,唯一能给家里换来经济收入的猪,拉到集市上去卖。那时,我还不到十岁,和哥哥一同去赶集卖猪。我们吃过早饭,把猪绑在架子车上,在它的害怕,抗议不停的叫声中出发了。从我的家到莲花镇有七公里左右的路程,那时候并不觉得远,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记得到莲花镇的时候,集已经上来了。所谓的集已经上来了,就是摆摊的已经摆好了,赶集的人多起来的形容词。猪羊市场是在大桥的下面,一个叫沙坡的地方。我们把猪拉到那里,解开猪身上绑着的绳子,它便挣扎了几下,自己站了起来,顺着放倒的车辕,走了下去,抖了抖身子,开始“哼哼”的小声叫着,四处张望一番,好像在说:“这是哪呀?主人怎么把我拉到这里来了”。我总担心它会乱跑,带来麻烦。哥哥却不怎么担心,还对我说:“没事没事,你看人家的猪不是都这样的吗?”有了哥哥的话,心里的担心是少了些。市场里的猪确实是不少,不管是白的、黑的,大的、小的,或站或卧,都安稳的等待着被买卖,被赶走,或者是拉走。只有被拉走或者是要赶走的猪,不愿意走的猪,才会发出害怕,或者是上车时候抵抗的嚎叫声。我还是不太放心我家的猪,在陌生的地方,他会不会跑掉,目不转睛的看着它。也许是猪经一路的颠簸,累了,或者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没了在家时的大胆,会趁着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开小差,到处乱跑的胆量,一幅很乖的样子。渐渐的,有买猪的猪贩子来看我们家的猪,和哥哥商量价格。来人简单的问问之后,便摘下草帽,递将过来,要拉哥哥的手,在草帽底下手谈。这是一种猪羊市场上常见的手捏暗语,往往在看着人多的时候,怕喊出来,别的猪贩子听见后,抬价或压价,草帽下面捏暗语,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当事人知道。哥哥抽回了手,说:“这没什么,我也不会这个,卖多少就多少,你觉得合适,就赶走,不合适就算了吧。”来了好几个猪贩都是这样的看猪,问价格,说太高了,值不了这价之类的话语,挑一会猪的毛病。什么太瘦,没多少肉之类的话,走了。时间到了正午,太阳发出它的威风来,好热的天气,汗便直往下淌,猪也长大了嘴,喘着粗气,斜躺横卧的变换着它的姿势。而猪贩子终于和哥哥谈好了价格,我们的猪被他们呦走了,哥哥拉着架子车,我在后面跟着,轻松的回了家。虽然这样卖猪、卖鸡,卖洋芋、卖粮食的各种赶集的往事,在随着我年龄的不断增长,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我都不记得了,而那次卖猪的景象,永远记得,脑海中莲花镇大桥下,叫做沙坡的那个猪羊事场里,卖猪的往事,就像刻在我的记忆中一样,至今历历在目。每当想起这段往事,我耳边仿佛能听见那嘈杂的猪叫声,买家卖家谈论价格的争论声。那是一个特殊的逢集日,那天,我陪着哥哥,卖掉了我们家的猪。今天我又去赶巴扎,目标是买一公斤西红柿,半斤豆腐,一把随手抓来,称秤就够用的香菜。说实在的,我想买花,又怕买回来引起小规模的家庭争吵。不买,欣赏欣赏花也是不错的。某人不善于养花,又是个懒得侍候花的懒虫,常常持反对意见也在所难免。再说,家里也确实摆满了花盆。所有的窗台上摆满了还不算,阳台的空闲处,客厅的大半个角,摆放着的全都是花盆。这大大小小60余盆花,占地事小,我外出打工,浇水的工作又得落在她的头上,在她看来,简直比做任何事情都难。前年我外出务工两个多月,差点旱死了桔子盆栽。回来后看着那干黄的叶子,因缺少水份蔫头耷脑的掉着,我心疼不已,“完了完了,我辛苦培养了二年的桔子树,肯定是缓不过来了”。然而,在我浇足了水,抢救似的操作下,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它竟然活了过来,现在已经枝繁叶茂的伸展一米五来高的树身,看着,我觉得养花都有成就感。不买花,看看也是一种享受。正是晚春季节的巴扎,花市上,花团锦簇。绿油油的是绿萝、吊兰、橡皮树、鸭掌木、君子兰等花;红运当头,便顶了红色展示在花的中央,很是好看;杜鹃却不怎么精彩,几朵即将凋谢的残花挂在枝头,失去了往日绚丽;菊花这几年的热闹不是一般,漂亮的各种各样的盛开着,占据花市的半壁江山;仙人掌、仙人球系列也多出几个品种来。看着看着我心里确实想有搬两盆回家的冲动,一个声音从耳边传来,“老*,你又来买花了?”我抬头看见同乡,停了三轮车正在对着我,笑脸盈盈的和我说话,三十公分高的车箱里,坐着拿了汽球的小孙子,后面堆放着食品袋,左一个,右一个的,装着刚刚买来的新鲜蔬菜。我忙站起身来,和她说话,夸奖小孙子乖,可爱之类的话,闲聊几句,各自散去。花市,算是逛过了。市场里,赶巴扎的人多的出奇,大有年前采购年货的场景。只因在前两天下了几场雨的基础上,昨天晚上又时大时小的雨,下了一个晚上,地里是干不了农活的。于是,买菜、买肉、买农具、买鞋袜衣服凉帽,全都趁着今天的空闲,赶个悠闲的巴扎。热闹的市场里面,我看到了以前没看到的新鲜事情。一大群人围成一个圈,看着十来吧乐器观望,有三个人,坐了板凳,拿着冬不拉,在调音,旁边的棚子里还摆放着吉他、热瓦甫、都他尔几种民族乐器。这是以前赶巴扎,见不到的特殊商品。便凑了过去,听他们谈论价格,听音乐爱好者们调音,也有及兴地弹奏,给今天的巴扎增添了新的亮点。有试弹过,经讨价还价后,背着吉他从我身边走过的顾客,那满意的眼神和脚步,表达着快乐的心情,这是个他极其欢乐巴扎,带来赶巴扎人的满足和欢乐。我初来新疆的时候,听山东某吉他爱好者弹唱《同桌的你》、《江湖行》、《你在他乡还好吗》等曲,非常好听,在他的影响,也买过几本学吉他的书,做茶余饭后的练习。只是学习乐器,也要有一定的天赋才能学的好,更要有耐心和勤学苦练的毅力去学习,去坚持才能学的会,学的好。想去请教,而那位弹吉他的山东人,因为他的工作已经结束,回了家,我也失去了请教的机会,照着书本,坚持了一两年,没有长进,也就没了耐心,渐渐地疏远了和吉他的亲密,后来,就全忘记了吉他的存在,至今,当初热心买来的吉他书,还在书架上,被遗弃着。今天巴扎的乐器,勾起我二十年前的往事,实属意外。菜市场里的蔬菜,比上个巴扎天便宜了许多。原因是小家小户种的菜地,都有了自家种的韮菜、菠菜、小白菜等菜,这是每年这个季节必然的规律,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我买了香菜,称了一公斤西红柿,还有豆腐,菠菜是不再计划之中的,突然想起来用开水烫了,凉拌好吃,也得改变改变天天早餐不是凉拌黄瓜,就是凉拌黄萝卜的规律。赶一个巴扎,收获是很多的,当然也有钱不经花的感叹,也有对新鲜事物认知。预期的和未料的钱花掉了,手中也提满了物品。而对于各个卖家,他们的巴扎天,是货物、商品在巴扎天里能有更多更好的销量,这是他们的目的,也充满对营业额的期许,愿巴扎天里,每个人都自己满意的收获,过上开心快乐的生活。作者简介:杨光:网名学海永无涯,甘肃秦安人,现居新疆图木舒克市。搬砖之余,喜欢阅读、写作。有多篇散文发表于《清风笺文学网》、《东方散文》、《江山文学》等平台、杂志。曾获清风笺文学抗疫征文“精品奖”。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进取,是我对文学的信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